习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今天,“大美青海”“中华水塔”“三江之源”等青海生态符号,慢慢的被人们熟知。但实事求是地说,唯有扎根于此、融入其中,才能真切看清这里与绝大多数省份不一样的生态气象,深刻体会贯穿其中的那种高海拔、大格局、好潜质的自然品格,强烈感受触手可及的那份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的天然魂魄。
青海和近邻西藏是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世界第一高原上一南一北两个省份。据地质学说法,从距今2.4亿年到距今1500万年前,青藏高原历经多次地壳运动,使得青海“地涨船高”,有了超常的高海拔。
地理学概念中,海拔500米以上即为高原。青海省政府官网数据,全省平均海拔超3000米,其中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占全省7.8%;海拔高度3000-5000米的地区,占76.3%;青南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占全省总面积一半以上。
放眼青海,即便地处河湟谷地、毗邻甘肃的全省海拔最低点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海拔也有1644米。
以北京为例,位于朝阳中央商务区的全北京最高地标建筑“中国尊”,地上108层、总高528米,即使以朝阳区的地表最高海拔46米为测算基点,从“中国尊”顶层遥望青海最低点,仍有1070米、超过两个“中国尊”高度的落差。
客观来说,高海拔省份不止青海一个,但青海同四川、甘肃、云南等相比,还是有较大差异。后者高在局部,前者则在整体。
环顾全国,除西藏外,再没有第二个省份如青海这样,令人感觉“手可摘星辰”。
青海自然风貌的高海拔,叠加着相对高纬度和大陆干旱性气候,某一种意义上高得很执著。
谈论一个地方的海拔,为何需要把纬度高低、气候类型扯在一起?究其实质,在于海拔、纬度、气候的背后,指向的是温度、湿度、压强、含氧量,以及由此带来的生理感受上的差异。其中,含氧量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是人们赖以生存并从中感受自然条件差异时最直接的要素。
从地理学角度,含氧量与纬度、海拔、气候干湿类型都有关系。一般来说,海拔越高,含氧量越少;纬度越高,含氧量越少;气候越干旱,含氧量越少。
在亚洲地区,特别是我国冬季,低纬度、低海拔地区的气温高、植被多,含氧量相比来说较高,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尽管含氧量也会降低,但不至于降得太厉害;高纬度、低海拔地区的气温低,限制了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种类,含氧量自然相比来说较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含氧量则会促进降低,相比同一海拔的低纬度地区,含氧量必然更低一些。
与纬度差异的叠加影响类似,像云南的昆明、迪庆,尽管海拔较高,但常年受海洋性湿润气候影响,特别有利于植被生长和含氧量提升;青海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且同时被全国最大的几个沙漠环伺:西北临近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北部、东北临近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正西临近塔克拉玛干沙漠。即使与昆明、迪庆放在同一海拔、同一纬度,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含氧量也会大打折扣。
鉴于这一些因素,青海虽然纬度不算太高,但相比国内其他一些海拔高但纬度更低的地区,如西藏的、林芝等,因多重影响叠加,高寒缺氧的地域性特点,立马就“满格爆棚”了。
按照地理学定义,真正的高原不仅有足够高的海拔,还要具备相对广阔的平坦或起伏地势,这在青海尤为明显。
打开青海地图,从巍巍昆仑直至河湟谷地,虽高山大川众多,但地势西高东低,一路向东恣肆而下,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展示得淋漓尽致。
以全省最高点布喀达坂峰为例,有据可查的资料,该峰海拔6860米,是昆仑中段最高峰。这样一座巨峰,四周同时分布着28座海拔超过5000米的姊妹峰,东面还有一座6851米的高峰遥相对峙。群峰错落有致、张弛得法,恰如其尔语名字的原意“野牛岭”,极目望去像一群野牛狂奔,俨然高山就是大地、大地就是高山。
事实上,青海大部分高海拔地区,即便到了4000多米高度,万千高山仍然如辽阔画卷徐徐展开,在地球之巅汇聚起浑然一体的坦荡大地。
网上有篇游记《柴达木看山》,作者署名马卡丹。根据记述,他千里迢迢从大东南的武夷山下跑到大西北的昆仑山中,经过一番身临其境的探访,感触良多。“平心静气想这山,矮虽矮矣,可要论海拔高度,泰山、华山、黄山、庐山,一干名山其实统统只在它下。它其实高耸于群山之上,却又不给你那种高不可近的感觉,这才见胸怀呀!”“一墩一墩的山,粗看寻常,可无数墩的集合,汇成一列一列,逶迤连绵直到天的尽头,这寻常可就成了不凡,成了壮观。”
青海方言中很少有“爬山”“下水”之类说辞,倒是“浪山浪水”说得风轻云淡,颇有几分“走泥丸”“腾细浪”的豪迈底气。从这个意义来说,将青海称为真正的“天上人间”,应非妄语。
据说,一次有多个省份人员参与的会议上,青海参会人员谈到“青海作为一个西部小省”如何,在座有人马上纠正:“青海绝对不小,72万平方千米,大山大川,名副其实的大省。”故事细节姑且不作考证,但足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对“大青海”的强烈共识。
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公报,青海东西长1200千米,南北宽800千米,总面积72.2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十三分之一,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4位,是以“省”冠名的22个行政区中面积最大的。
隶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县级市茫崖,距省会西宁1200千米、距州府德令哈710千米,距最近的城市甘肃敦煌直线千米、距最近的县城新疆若羌直线千米。这座城市的南侧是可可西里无人区,西侧是阿尔金山无人区,北侧是罗布泊无人区,东侧是柴达木沙漠,苍茫天地之间方圆400千米内没有一座城市、200千米内没有一座县城,被许多网民戏称为“全中国最孤独的城市”。
同属海西的另一个县级市格尔木,总面积近12万平方千米,比不少省的面积都大,当地群众自诩“全国辖区最大的城市”。之所以如此“豪横”,底气则源于城市外围所依托的柴达木盆地宽广无际,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之多。对此,清康乾时期编撰的《西域同文志》作了很好注脚:“柴达木,蒙古语,宽广之谓。”
青海大地上,大山大水横亘东西、绵延千里,随便一座山、一条河都可能通天彻地,“山宗水源”绝非浪得虚名。
青海湖是全国最大的内陆湖泊。据最新测量结果,湖面东西最长106千米,南北最宽63千米,周长360千米,水域面积4625平方千米,湖水容量743亿立方米。
无怪乎青海湖古称“西海”,其蒙古语名“库库诺尔”、藏语名“错温布”,都是“青色大海”之意。据《水经注》记载,即便走遍名山大川,见多识广的古代旅行家、地理学家郦道元,也对青海湖之大叹为观止:“夏秋远观,碧波拍岸,势若倾泻。”
在青海湖,有两个另外的地方少见的“人工造景”:其一,每到盛夏,数十万自驾游爱好者将“环湖游”作为标配,昼行夜宿,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看,以致当地自豪宣称“各省份的外埠车牌几乎都能见得到”;其二,无论春夏秋冬,都有摄影发烧友守在湖边操控加载摄像头的微型无人机,总想让青海湖尽入镜头。
之所以如此,皆因青海湖太大了。旅游途中,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个景点,都只能管中窥豹仅见十之一二,环湖才能感知全貌。同理,相对烟波浩渺的青海湖面,多先进的摄影器材也捉襟见肘,借助现代化的无人机,或许才与青海湖的“大场面”匹配。
很大一部分主于青海境内的昆仑山脉,是亚洲最长山脉之一,也是我国西部山系的主干。依据数据,昆仑山脉全长2500千米,南北最宽处350千米、最窄处也有150千米,占地总面积高达50多万平方千米。正因昆仑山太大,有人将其分为西昆仑、中昆仑、东昆仑,分而述之。其中,东昆仑沿东西方向横贯青海全境,其所属山地近30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40%以上。
还有观点认为,昆仑山的余脉向北分支,出阿尔金山、祁连山及贺兰山、阴山、燕山,最终延伸至渤海之滨;向南分支,出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连接云贵高原、南岭,与东南丘陵汇于杭州湾;向东分支,跟秦岭大致一线,恰好分割我国南北。某一种意义上,构建我国版图骨架的山脉,几乎都与昆仑山脉相关,称其为“万山之宗”可谓实至名归。
黄河全长5464千米,其中青海境内1694千米,占黄河总长三分之一,居沿黄9省区之首。不仅如此,青海因三江源头而设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分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总面积19万平方千米。仅此一个国家公园,超过全国2/3省份的省辖区面积。
略数青海,全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应俱全,湿地面积全国第一,湖泊面积第二,草原面积第四,辖区内有全国排名第一的内陆湖青海湖、排名第四的盆地柴达木盆地,还同时拥有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全国鸟类最丰富的栖息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青海兼有农业区和牧区。根据资料,大致以日月山和青南高原北部边缘为界,界东为农耕区,界西为牧区。全省冰川、戈壁、沙漠、草地、水域、林地、耕地自西而东依次呈梯形分布,并兼具青藏高原、内陆干旱盆地、黄土高原三种地形地貌,汇聚青藏高原气候、内陆干旱气候、大陆季风性气候三种气候类型。
辽阔无垠的三江源,三个江源和而不同、各有千秋。长江源是一片冰雪世界,冰川随山势起伏,高低错落,千姿百态;黄河源头夏季小溪潺潺,水草丰美,景人;澜沧江源头到处草滩沼泽,是珍禽野兽的欢聚之所。
不仅如此。青海地理版图上既有“大写意”“大部头”,也有“工笔画”“小品文”,让人觉得大得不单调、不空洞,大得有意思、有韵味。
比如青海湖,湖面浩渺,直通天际。但如此大湖,竟有不少袖里乾坤、壶中锦绣的地方。
湖面中心偏南位置,有一个长约2千米、宽不足1千米的岛屿——海心山,自古以产“龙驹”闻名于世,又以佛教古刹倍显神圣。这恰好印证了刘禹锡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湖面西北部,还有一个声名远扬的小岛——鸟岛。它最诱人的奇观是,每年5、6月份,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的候鸟,成群结队在此营巢产卵、孵幼育雏,据说最多达10万只以上,完全一个鸟的王国。
昆仑山中距格尔木市区50千米有一座桥,跨度极小,全长仅4米,名字却如雷贯耳——昆仑桥,又称“一步天险桥”。桥之壮观,不在桥本身,在桥下的千刃绝壁、万丈深涧和滔天河水。
一篇谈及昆仑桥的文章,作者时隔多年依然心有余悸:“昆仑桥两岸,绝壁相对,巉岩嶙峋,谷底幽深,形势极为险峻”“真是令人望之目眩,闻之丧胆”。
又如神奇日月山,延绵起伏,分割农牧。但如此大地,却有不少以小见奇、奇中见妙的地方。
日月山下有个地方叫倒淌河镇,镇边一条河称倒淌河,藏语“柔莫涌”,意思是令人羡慕喜爱的地方。
倒淌河以日月山西麓为源头,透明晶莹、清澈见底的河水,自东向西流淌不息,最终汇入青海湖的仔湖——耳海。根据地质学说法,倒淌河原本是一条东流的河,同临近的河流一起注入黄河,后因地壳变动日月山隆起,才折头向西注入青海湖,成为一条倒淌的“怪河”。
尽管它全长仅40千米,是青海湖水系中最小的一支,却因“天下河水皆向东、唯有此溪向西流”而“扬名立万”。
网上有个说法:四十年看广东,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如果按照“富在迎来”的古训,把时间轴旋转180度,在未来数十、一百甚至几百、上千年视域下作一番展望,该看哪里?以青海的潜质,不会成为唯一焦点,但肯定是未来可期的重要节点。对此,愈是立足国之大者,愈深信不疑;越是放眼千年大计,越深以为然。
青海位于西北腹地,正北、正东方向同甘肃相接,西北与新疆相邻,正南、西南与西藏毗连,东南与四川接壤。据说,前些年一度被误读为“不是边疆的边疆”——在新疆、西藏两个有着漫长国境线的近邻看来,青海深处祖国版图腹地,当然不是边疆;东中部省份有些人看来,青海远在陕甘以西、毗邻西北和西南边陲,已然就是边疆。
这份曾经的尴尬,恰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其独有的区位优势和战略价值: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民族团结方面,新疆、西藏一在其西,一在其南,联疆络藏、稳疆固藏的区位优势尤其明显;在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际和平方面,新疆、西藏与多国接壤,青海离其很近又地域广袤,战略纵深极好。
从历史上看,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青唐道等都经过青海,成为中原往来西域、西藏乃至欧亚的重要途经地,体现出青海地理区位由来已久的特殊价值。此外,当藏传佛教前弘期末,吐蕃朗达玛灭佛,青海成为众多西藏僧人的护佑地;后弘期起,吐蕃佛事渐兴,青海又成为“下路弘法”的策源地。唐宋时期,每逢西域战乱、丝绸之路北线受阻,青海境内的丝绸之路南道,都很好发挥了重启丝绸之路、畅通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和东西方友好往来的重要作用。
2023年6月,中央广电总台推出《2023湟鱼洄游季,再探青海湖》直播特别节目。镜头中,无数湟鱼沿河流逆势而上、生机盎然,青海湖飞鸟翔集、天高云淡,“江河清、高原绿、青海蓝”的青海生态名片跃然眼前。
据权威说法,青海湖作为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称为西北地区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
事实上,青海远不止一个青海湖。三江之源、巍巍昆仑、天境祁连乃至浩瀚柴达木,都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资源宝库,也是北半球气候敏感启动区、全球ECO调节稳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
青海省政府官网有篇题为《再论青海的生态价值》的文章,其中写到:“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形成,海洋和大陆的气压梯度更大,夏天吸引大量的水汽流向我国东部地区”,“改变了中国的气候格局,重塑了中国的环境”,并据此推断“否则长江中下游就会如同北非一样是荒漠之地”。
试想一下,如果宋代朱熹有生之年来青海走走看看,亲身感受青海绝佳生态,那句千古传诵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题大概率不是《观书有感》,而是《观青海有感》了。
青海被誉为“中华水塔”。统计显示,全域地下水资源总量361亿立方米,拥有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等几大水系,年均流出水量596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总径流量的25%、黄河总径流量的49%、澜沧江总径流量的17%、黑河总径流量的45%,均来自青海。
青海水光风能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看好,是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数据表明,青海水能理论蕴藏量全国第五,太阳能年总辐射量全国第二、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全国第三,风能资源利用条件也在“第一方阵”。
青海富集多种稀缺矿产资源、储量占比全国领先,辖区内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据自然资源部《国家矿产资源储量表》,青海镁矿占全国总储量83.2%,锂矿占83.1%,钾矿占77.6%,煤、石油和贵金属储量也极为可观。仅察尔汗盐湖一地的盐矿储量,据测算够全人类食用1000年之久。
青海动植物物种和渔牧业资源丰富,以质见长的优势显著,是特色畜牧农产品重要输出地。资料记录,全省范围内繁衍生息着超过200种哺乳动物,占全国总种数42%,植物种数超过全国总种数三分之一,均为适应高原生态环境而生存的特殊物种。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是牦牛头数最多、品质最好的省份之一。青海的三文鱼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此外,青海湖是全国惟一高寒咸水鱼生态涵养区,也是西北地区最大天然鱼库。
青海之美,气势磅礴、粗犷豪迈。独特的地理天气特征情况,使得这里大地任由驰骋、大山触目皆是、大水俯首可见,特别是人迹罕至的三江源、神秘的可可可西里无人区等,全景式呈现出天地之间的粗犷底色和原始光泽,让人感叹天地之大、陡增敬畏之心。
青海之美,生机蓬勃、活力旺盛。多样的高原生态环境,使得这里既有高原的博大、大漠的广袤,也有河谷的富庶、水乡的旖旎,特别是皑皑白雪间的黑牦牛、碧绿草地上的白羊群、乡野山涧中的格桑花等,多角度展示出高低上下的和合气象,让人顿生“大德曰生”的感慨。
青海之美,纯净灵动、直抵人心。草原一望无垠,罕见的超高海拔稀薄空气和长年干燥晴朗天气,使得这里苍穹触手可及、云彩千变万化,特别是那种乘风踏浪、接云近日的别样感觉,立体式传递出碧草连天、白云垂地和天地交融、天人合一的梦幻境界,让人不禁想把对诗和远方的遥想寄于这片纯净天地。
作为日复一日生活在青海、年复一年行走在青海的人,或许对眼前的雪山大地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或许对身边的万物生灵习以为常、审美疲劳了。即便如此,也没关系。每年大地回春的第一时间,青海湖上冰凌初开的壮观,湟水河冰面之下湍流狂奔的回响,总会让人们在第一时间激起心中那份对自然之美的亲近感和对雪山大地的礼敬尊崇。
一段时期以来,“魔鬼之眼”“天空之镜”“东方瑞士”“高原蓝宝石”等网红标签屡屡“出圈”。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被转发点赞、评论跟帖的背后,那份对“大美青海”的认同,真的可见可感、可触可及。
雷竞技登录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横山桥镇 |
备案号:苏ICP备15027314号-1 版权所有 © 2021 雷竞技登录 |
Designed by CZMANHAO.com !
|